|

三入武邑韩王思公村 驻村书记拄双拐引领村民奔小康

来源:衡水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15 08:56:06 阅读量:986

“这是我们今年开发的新‘宝贝’,也是旅游扶贫的产物。”该村第一书记、武邑县纪委监委驻韩王思公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红展拄着双拐,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一手策划出来的民宿样板间,脸上写满了欣慰和自豪,“下个月,等里头的配套实施配备齐全,我们的民宿就能开张了!到时候,民宿旁的街道会被打造成美食一条街,游客们可以品尝鲜美的农家特色菜,住农家院体验乡土民风,既舒适又惬意!”

入韩王思公包村,他和小村结下不解之缘

李红展今年52岁,武邑县圈头乡前高村人,是武邑县纪委二级主任科员。虽然从出生地和任职单位看来,他和韩王思公村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为村里倾情付出多年,他几乎已经成为了“土生土长”的韩王思公人。这与他16年间,三驻该村有很大的关系。

时间回溯到2004年,彼时担任武邑镇副镇长的李红展,分包入驻韩王思公村。在他的记忆里,这是一个“200户村民守着成片的沙土地靠天吃饭,房子老得能‘掉渣儿’”的贫穷村,所以包村后,他干的第一件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带领村民们致富,然而从粮食到蔬菜再到后来的蔬菜大棚,几乎试了一遍,却都以失败而告终。“说不灰心是假的,但我总是安慰自己,‘还有很多产业没有尝试,不能轻易放弃!’”李红展回忆道,经过多次调研后,他和村民们商定放弃农牧业,只留足够的耕地做“口粮田”,其它的则发展林业。通过在村子周边大规模种植速生杨,发展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树木则作为最主要的销售产品。

此后几年,韩王思公村遍植速生杨林,面积最多时达五百余亩,成为当地有名的林业大村,不少外地木材商慕名前来寻求合作,村民人均年收入比原来翻了两番。

再踏“故土”,他决定留下来大干一场

2016年,当已经在武邑县纪委工作的李红展听说单位要派驻村工作队到韩王思公村扶贫时,他想也没有想,立刻报了名,“在那儿呆了几年,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镌刻进了我的心里,如‘故土’一般,我也一直想着能回村再为大家伙儿做点什么。”

再踏“故土”,看到从老房子里走出来的熟面孔时,李红展深吸一口气,“我要留下来好好干,领着村民们奔好日子。”身患股骨头坏死,走路一瘸一拐的他就这样开始了为韩王思公村奔波的日子。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李红展和工作组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村集体没钱,村民不愿集资,他和工作组便四处寻找资金,联系施工队。村民们不理解,他就挨家挨户做通工作。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支持修路的热情逐渐高涨起来,都主动拾掇起了自家门口处。“村里的变化必须是实打实的,只有这样,村民们才能信任我们。”李红展经常这样对工作队的成员们说,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修路期间,不论是丈量土地,还是清理垃圾,亦或是铺设现场,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李红展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千余个日出日落,我们都在看着,它一点点的变化。”这变化是显著的:3年多时间,韩王思公村的土路不见了,4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72盏明晃晃的路灯照亮了小村庄;房前屋后的私搭乱建没了,破旧的街道焕然一新。标准化村委办公室、卫生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建起来了,2台崭新的50KVA变压器和2套潜水泵启用了,1600米防渗管道通水了,人们再也不用为饮水和灌溉发愁了……小村旧貌换新颜,人人都说这里头驻村工作队的功劳最大!

再次扎根,精准扶贫为村民致富发力

拢齐了人心,李红展和工作组要做的就是拉动经济发展,而这也是最困难的一步。“韩王思公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们还停留在土里刨食的老观念上,因此收入并不高,贫困户也多。”李红展说,“我们当时想的是,在陈旧的经济模式上着手,寻求变化。”

经过村民大会集体商议,大家一致认为发展高效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最适合韩王思公村。有了曾经调节种植结构的成功后,李红展和其他工作队队员一起在将低产出林地更新换代的同时,将村子内外所有空地也种植了树木。“虽然后来因为土地政策的改变,林下经济并未形成规模,但我们创收的路子是对的,贫困户的数目逐渐减少,至2018年时只剩了10户。”也是在那一年,驻村扶贫工作队要进行人员更换,但李红展却坚持留了下来,并出任村第一书记,“我当时就许诺,一定要领着大伙儿完全脱贫,不然绝不离开!”

此后,李红展和工作组的干劲儿更足了,他们先后组织贫困户参与入股了光伏产业和邑人跑步鸡合作社,使他们有了稳定的产业分红收入。同时,工作组以就业推进扶贫工作,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帮助村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多次组织村民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经培训后,王文才等一大批村民在附近的工厂就了业。贫困户张广惧小儿麻痹三级肢残,有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刘庄柱患强直性脊髓炎,四级肢残,弱劳动能力,二人同被安排在村公益性岗位上……截至2019年底,全村劳动力共接受再就业培训6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人次;推荐就业岗位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9名,除一人需要看孩子外全部就业,弱劳动能力者4人则全部在村内公益性岗位就业。

以真心换真心,赢得村民爱戴

村民张广忠因交通事故致残,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种植农田的微薄收入除了要承担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外,还要供两个女儿上学,生活担子十分沉重。李红展了解情况后,主动为他家排忧解难,2016年帮其进入贫困户序列。为使两个孩子不致因贫辍学,李红展帮其大女儿连续两年申请“雨露计划”资助金,并为张广忠的小女儿多次找有关部门,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了帮张广忠家脱贫,李红展邀请县农林局技术人员为其传授种国槐技术,帮助张广忠妻子薛春燕育植国槐树苗,并通过衡水市女企业家协会“救助贫困母亲计划”,为她申请资助金和技术培训。在帮助他家育售树苗的同时,还介绍薛春燕到位于村边的衡水野生动物园当了一名保洁员,每月工资2000余元。2017年,张广忠一家成功脱贫。

村民韩忠强的妻子于2013年被确诊为肺小细胞癌,此后几年间,治病几乎花光了韩家所有的积蓄,还因此债台高筑,夫妻二人整日愁眉苦脸。李红展了解到其家庭情况后,主动帮其妻申请大病救助金,积极帮忙跑办医疗报销。他还以自身抗病的经历,鼓励其妻调整心态,以最佳状态与疾病抗争。在李红展的感召下,韩忠强和妻子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激情和向往。2017年,韩忠强在护理妻子的同时,参加了由县人社局组织的务工培训,同年由李红展推荐在县公益性岗位担任了护林员,年收入一万元;其妻也走出家门,在附近的一所学校话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2019年年底,韩忠强一家也成功脱贫。

……

多年来,李红展以一颗赤诚的真心对待村民,也赢得了大家的真心。

“谢谢党的好政策,谢谢李书记,谢谢工作队,是你们给了我家光明的前途,让我一家看到了希望!”张广忠的小女儿张晓颖如是说。

“在李叔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完成了学业,谢谢李叔,你是我们一家人的大恩人!”韩忠强的女儿,已经在石家庄一家医院就职的韩晴如是说。

“老汉我无儿无女,李书记就是我的亲人!”多次受到李红展的帮助,五保户邹新周视其为亲人。

“李书记对我们村太好了!就在前不久,他的母亲生病住院,后突然离世,但他因为忙村里的事儿,没能看到老人最后一眼。”说起这个事儿,村民张国华万分感动,“就冲这一点儿,我们也得努力奔小康,不能辜负李书记。”

发展民宿经济,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引领村民们奔小康的路上,李红展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一直未停歇。今年5月,他们经过多方筹备,积极招商引资,有效利用扶贫资金,组织村民们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科学规划村内空置房屋,融入本地民俗文化,发展特色民俗旅游项目。说起这个构想来,李红展坦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韩王思公村紧邻着衡水市野生动物园和市万亩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适合发展旅游业。”

为了让游客“近观动物,触摸绿树,记住乡愁”,李红展通过抓环境整治、路面硬化和民宿区域绿化,抓美丽庭院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做到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极力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美誉度;针对民宿区域,通过进村路线硬件设施打造、停车场建设以及客房改造等,进行房屋风貌改造,延续原有的建筑风格,打造一户一特色、一户一品味,令民宿充满神秘和趣味感;通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开展治陋习的“四禁”活动,陶冶村民性情、改善乡村气质,用淳朴的民风,浓厚的乡情,让游客忘记时光,记住乡愁,流连忘返。

如今,6所民宿正在加紧改造中,李红展和村民们对此都非常期待,“民宿发展可以弥补全县旅游产业的不足和短板,培育形成旅游扶贫新亮点,让游客能来、能玩、能留、能住,有效实现‘当日游’向‘过夜游’的转变。”对于这一盘“盘活闲置资产、补齐旅游短板、促进致富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多赢棋面,他有信心,一定下好它。


分享到:

©中共衡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衡水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9036317号-1